人意
基本解釋
◎ 人意 rényì
[wish] 人的意愿、情緒
不滿人意
詳細解釋
人的意愿、情緒。《詩·小雅·無羊》“麾之以肱,畢來既升” 漢 鄭玄 箋:“此言擾馴,從人意也。”《三國志·蜀志·秦宓傳》:“上當天心,下合人意。”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 唐 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巴金 《家》二五:“但是事實常常跟人意相反,它無情地毀滅了多少人的希望。”
成語(Idiom):人意 (rén yì)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人們的意愿或心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人意指的是人們的意愿、心意或想法。它可以用來描述人們的共同心愿或普遍的觀點。這個成語強調了人們的意愿對于決策和行動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人意常用于討論社會問題、政治決策或集體行動。它可以用來表達對于民意的重視,或者指出決策者應該考慮到人民的意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人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中。故事講述了齊國的公子重耳因為受到了諸侯的壓迫,被迫流亡到晉國。他在晉國時,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贏得了晉國國君的信任。當他準備離開晉國時,晉國國君勸他留下來,表示愿意盡力幫助他。公子重耳回答說:“人意不可得而親也。”他的意思是,人們的意愿是無法預料和控制的,所以他不能依賴別人的幫助。這個故事中的人意成為了后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人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個政治家,我們必須時刻關注人意。
2. 他的決策沒有考慮到人意,因此引起了公眾的不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站在一個巨大的問號上,表示他正在思考人們的意愿和心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政治、社會決策相關的成語,如“民意”、“國家大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6-12歲):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意愿,不要強迫別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中學生(13-18歲):政府應該聽取人民的意見,制定出更好的政策。
大學生(19-22歲):人意是一個復雜的概念,需要深入研究社會心理學和政治學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