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媿
基本解釋
見“ 發愧 ”。
成語(Idiom):發媿(fā xī)
發音(Pronunciation):fā x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言行舉止不合規矩,不守禮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媿是由“發”和“媿”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發”指言語表達,表示人的言辭行為;“媿”指不守禮法,表示不合規矩。發媿的基本含義是指人的言行舉止不合規矩,不守禮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媿一詞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舉止不得體、不合適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或諷刺那些不守規矩、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發媿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故事中,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著名將領,他在一次宴會上與劉邦爭酒,酒宴上的禮儀非常重要,但項羽卻不顧禮法,言辭激烈,舉止粗魯。這種不守禮法的行為被人們稱為“發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媿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發”和“媿”分別表示人的言辭行為和不守禮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舉止太發媿了,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
2. 這個小孩說話總是很發媿,需要好好教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發”字理解為言辭行為,將“媿”字理解為不守禮法,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聯想到不守規矩的人在言行舉止上常常“發媿”。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禮儀相關的成語和習慣用語,如“守禮如士”、“不守婦道”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總是發媿,老師經常批評他。
2. 中學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懂得禮儀,不要發媿。
3.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言行舉止,不要給自己和學校丟臉,更不能發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