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光烏
基本解釋
指 清 代科舉應試的字體。其體方正、光潤,墨色烏黑。這種字體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稱“院體”、“館閣體”。據傳為歷相 乾隆 、 嘉慶 、 道光 三朝的 曹振鏞 所創。 康有為 《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其楷法方光烏之尚,尤為費時。”
成語(Idiom):方光烏
發音(Pronunciation):fāng guāng w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清澈明亮的光線,也比喻明亮的眼睛或聰明的頭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方光烏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方”指的是方正、明亮,“光”表示光線明亮,“烏”代表烏黑、黑暗。整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清澈明亮的光線,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眼睛明亮、頭腦聰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方光烏可以用來形容光線明亮、眼睛明亮或頭腦聰明的人。在寫作、演講或表達贊美之意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某人的眼神明亮,或者形容某人思維敏捷、聰明智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方光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四年》中。故事講述了齊國的公子光烏,他的眼睛非常明亮,能夠看清楚黑暗中的東西。因此,人們用“方光烏”來形容他的眼睛明亮。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成了形容明亮的光線或聰明的頭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三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眼睛方光烏,能夠看穿人心。
2. 她的頭腦方光烏,思維敏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方正光線烏黑”,通過形象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發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明亮、聰明相關的成語,如“明察秋毫”、“目光如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眼睛方光烏,看書特別認真。
2. 初中生:她的頭腦方光烏,思維敏捷,解題能力很強。
3. 高中生:他的眼神方光烏,充滿著自信和智慧。
4. 大學生:她的頭腦方光烏,思考問題總是能夠得到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