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論
基本解釋
淺陋的議論。多用為自謙之辭。 清 曾國藩 《孫芝房侍講<芻論>序》:“ 善化 孫芝房 侍講 鼎成 ,以書抵余 建昌 軍中,寄所為《芻論》,屬為裁定。”如:所陳皆為芻論,僅供參考。
成語(Idiom):芻論(chú lùn)
發音(Pronunciation):chú l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淺薄的言論或膚淺的見解。形容言辭淺陋,缺乏深度和思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芻論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芻”指草屑,比喻言論淺??;“論”指言論、見解。芻論形容人的言辭膚淺,沒有深度和思考,只是一些淺陋的見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芻論常用于批評或諷刺他人言辭淺薄,缺乏深度和思考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某個話題上的觀點不成熟,缺乏深入思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芻論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運篇》中,用來形容人們的言辭不夠深刻,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后來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批評那些膚淺的言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芻論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觀點太芻論了,完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2. 這篇文章只是一些芻論,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芻論”與“草屑”進行聯想,想象一個人只是在言辭上留下一些零散的草屑,而沒有深入的思考和見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類似的成語,如“膚淺”、“淺薄”等,來擴展對言辭淺薄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觀點太芻論了,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2. 初中生:老師說的話太芻論了,沒有深度和邏輯。
3. 高中生:他在辯論中只是一味芻論,沒有提出有力的論據。
4. 大學生:這篇論文只是一些芻論,沒有真正的研究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