趼趾
成語(Idiom):趼趾
發音(Pronunciation):jiǎn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腳趾頭,也用來形容步履艱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趼趾一詞源于《孟子·告子上》:“足下趼足,無所容足。”意為腳下的腳趾頭,表示行走時的困難和艱辛。形容人處境困難,無法前進或行動艱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無法前進或行動艱難的情況。例如,在描述一個人的困境時,可以使用“趼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孟子·告子上》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孟子曾經與一個人一起走路,他發現這個人腳下的腳趾頭很疼痛,于是問他是否愿意換一雙舒適的鞋子。那個人回答說:“腳下的腳趾頭雖然疼痛,但這正是我為生活奮斗的動力。”后來,這個故事被引申為形容人在困境中堅持奮斗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趼趾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經濟困難的時候,他靠著趼足的努力,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2. 這個團隊在困境中趼趾前行,終于戰勝了一切困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趼趾與腳趾頭聯系起來,形象地表示行走時的困難和艱辛。可以想象自己腳下的腳趾頭受傷,但仍然堅持前行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趼趾相關的成語,如“足不出戶”、“足智多謀”等,以豐富對漢語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腳受傷了,但他還是趼足前行,參加了班級的籃球比賽。
2. 初中生:即使面對困境,我們也要勇敢地趼趾前行,追求自己的夢想。
3. 高中生:在備戰高考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困難,但只要趼趾堅持,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