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呈答
基本解釋
戲劇用語。角色以外的人對劇中人語加插的回答。 元 劉唐卿 《降桑椹》第一折:“[ 王伴哥 拿酒壺科云:]‘眾位長者請酒了。罷罷罷,我嘴對嘴喫罷。’[外呈答云:]‘不象樣!得也么!’” 元 劉唐卿 《降桑椹》第二折:“[太醫云:]‘那害病的人請我,我下藥就著他沉疴。活的較少,死的較多。’[外呈答云:]‘名不虛傳!得也么!’” 元 無名氏 《獨角牛》第二折:“‘他道是前劍撲手有三十解。’[外呈答云:]‘好唱也!好唱也!’”
成語(Idiom):外呈答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chéng d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外表看起來一樣,實際上內在不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分別是“外”、“呈”和“答”。其中,“外”表示外表,指事物的表面現象;“呈”表示呈現,表示事物的展示;“答”表示實際情況,指事物的內在真相。整個成語的意思是,事物的外表和內在往往不一致,外表相同的事物內在可能完全不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表面相似但實際上有本質差異的事物或人。例如,兩個人外表看起來一樣,但內在性格和品質卻截然相反;兩個產品外觀相似,但質量和性能卻有很大的差距。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主父偃和主父偃的兄弟主父偃之間的故事。主父偃是一個聰明能干的人,而他的兄弟主父偃則是一個懶散無能的人。有一次,主父偃和主父偃一起去參加科舉考試,主父偃因為外表和主父偃相似,被誤認為是主父偃,而主父偃則被認為是主父偃。這個故事使得人們明白了外表相同的人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才能和品質,從而形成了成語“外呈答”。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外表看起來一樣,但內在卻是外呈答。
2. 這兩個產品外觀相似,但質量差距很大,完全是外呈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外表相同的盒子,但打開后卻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比如“表里如一”、“花好月圓”等,來擴展對于外表和內在關系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以為那個新同學和我長得一樣,但我們的性格卻是外呈答。
2. 初中生:這本書的封面和另一本書一模一樣,但內容卻完全不同,真是外呈答。
3. 高中生:這兩個政治家的演講風格和觀點很相似,但實際上他們的政策卻是外呈答。
4. 大學生:這兩個公司的廣告宣傳很相似,但實際上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卻是外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