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舌戰群儒
發音(Pronunciation):shé zhàn qún r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辯論時以言辭犀利、辭藻華麗、才思敏捷,能夠擊敗群眾中的眾多學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辯才高超,能夠在辯論中擊敗眾多學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辯論中的勝利,尤其指以辭藻華麗、才思敏捷擊敗群眾中的眾多學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該成語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當時,趙國平原君趙勝聘請一些學士辯論,其中包括了很多學者。平原君的侄子虞卿在舌戰中以其卓越的口才擊敗了眾多學者,因而成為了趙國的宰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舌戰(sharp debate)+群儒(many scholars)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辯論中,他舌戰群儒,毫不費力地獲得了勝利。
2. 這位演講者舌戰群儒,贏得了觀眾們的掌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舌戰群儒”與“辯論勝利”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辯論中使用鋒利的舌頭擊敗了眾多學者,獲得了勝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辯論和口才相關的成語,如“口若懸河”、“辯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在班級辯論比賽中,小明舌戰群儒,贏得了第一名。
2. 初中生(13-15歲):在模擬聯合國會議上,小紅舌戰群儒,成功說服了其他代表。
3. 高中生(16-18歲):在辯論社團比賽中,小王舌戰群儒,展現出了出色的辯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