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祠
基本解釋
亦稱“ 土地堂 ”。供奉土地神的祠堂。《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 安老爺 離了土地祠來到聚合店, 安太太 迎了出來。”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宗人府土祠》:“今宗人府北廊下,有土地祠。”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四篇五:“所謂社稷也就是《詩經》上的‘田祖’,其遺意猶存于今之土地堂或‘泰山石敢當’之類。”
成語(Idiom):土地祠
發音(Pronunciation):tǔ dì c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土地祠是指供奉土地神的廟宇,也用來比喻對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土地祠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供奉土地神的廟宇。土地祠通常建在農村或城市的郊外,人們在這里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和保佑。土地祠也象征著人們對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土地祠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人們對土地的尊重和感恩之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土地的珍視和保護,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農業的關注和支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土地祠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在古代,人們非常依賴土地的食物產量來維持生計,因此對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非常重要。人們會在農田周圍建立土地祠,供奉土地神,祈求豐收和保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土地祠這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土地”和“祠”。其中,“土地”指的是土地,代表著農業和生產;“祠”指的是廟宇,代表著祭祀和敬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土地祠情深,經常去祭祀土地神。
2. 這個地方有座古老的土地祠,代表著人們對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土地祠”這個成語與農田和廟宇聯系起來。想象自己站在農田旁邊,看到一座廟宇供奉著土地神,感受到人們對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其他廟宇和神祇,例如關帝廟、城隍廟等。深入了解中國農耕文化和對土地的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土地祠祭拜土地神,祈求好成績。
2. 初中生:我們學校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土地祠,人們經常去那里感謝土地。
3. 高中生:我覺得土地祠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代表著對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4. 大學生:我曾經去過一座土地祠,看到人們虔誠地祭拜土地神,深感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