怳忽
成語(Idiom):怳忽
發音(Pronunciation):huǎng 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心神不定、糊涂迷糊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怳忽是由“怳”和“忽”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怳指眼睛發直、神情呆滯,忽指突然、疏忽。怳忽形容人的心神不定,思維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迷糊、犯錯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怳忽常用于形容人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精神不集中、思維混亂的狀態。可以用來批評他人的馬虎、粗心大意,也可以用來自嘲自己的粗心、不細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劉敬傳》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劉敬是漢朝時的一位官員,他非常聰明,但有一次因為怳忽大意,錯過了一次重要的會議。為了警示自己和后人,他寫下了“怳忽”兩個字,掛在家中的墻上。后來,人們將他的這個故事和兩個字合并成了成語“怳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怳忽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常用作謂語、定語或狀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怳忽大意,把文件弄丟了。
2. 考試時不要怳忽,要集中注意力。
3. 他工作時總是怳忽,經常出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怳”字的發音與“晃”字相似,想象一個人晃晃悠悠地走路,眼神呆滯,就可以記住“怳忽”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心不在焉”、“恍恍惚惚”等,擴大詞匯量和理解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上課的時候有時會怳忽,老師批評了我。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怳忽了一下,錯過了得分的機會。
3. 高中生:考試時要注意不要怳忽,認真審題很重要。
4. 大學生:熬夜寫論文的時候容易怳忽,要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