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唫
成語(Idiom):噤唫(jìn yín)
發音(Pronunciation):jìn y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保持沉默,不敢說話或不敢發表意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噤唫的字面意思是閉口不言,形容人因害怕或不敢說話而保持沉默。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因為害怕批評或處罰而選擇保持沉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噤唫常常用來形容在權威面前或者在某些敏感話題上,人們因為害怕批評或者不敢發表意見而選擇保持沉默。例如,在公司會議上,當上級提出一個有爭議的決定時,員工可能會選擇噤唫而不敢提出異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噤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齊風·丘中有麻》一詩中。這首詩描寫了一個人因害怕被懲罰而保持沉默的情景,從而引出了噤唫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噤唫是一個形容詞+動詞的結構,表示“保持沉默”。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老板面前總是噤唫,從來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2. 學生們對這個問題都噤唫了,似乎害怕批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噤唫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張開嘴巴,但是嘴巴卻沒有發出聲音,保持沉默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噤唫相關的成語,如“緘口不言”、“閉口不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在考試的時候,我害怕回答問題,所以選擇了噤唫。
2. 初中生(13-15歲):當老師問我為什么遲到時,我只能噤唫,因為我實在不好意思解釋。
3. 高中生(16-18歲):面對家長的質問,我只能噤唫,因為我不敢告訴他們實情。
4. 大學生(19-22歲):在班級討論時,我因為害怕批評而選擇噤唫,結果錯過了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