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枯本竭源
發音(Pronunciation):kū běn jié y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資源或根基枯竭,無法再繼續發展或維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喻資源、力量、能力等用盡,無法再繼續支撐下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資源、能力、財力等枯竭無法再繼續供給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魯人墮于事國,枯本竭源。”意為魯國人民因為政治腐敗而陷入困境,國家的資源和根基已經枯竭,無法再繼續發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枯本竭源是一個四字成語,由“枯”、“本”、“竭”和“源”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項目的資金已經枯本竭源,無法繼續下去。
2. 他的創作靈感已經枯竭,無法再寫出好的作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枯本竭源”與資源枯竭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干枯的樹根無法再提供養分,即可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資源枯竭相關的成語,如“窮途末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的零花錢已經枯本竭源了,不能再買新玩具了。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體力已經枯竭,無法繼續進行劇烈運動。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國家的經濟已經枯本竭源,需要采取措施恢復發展。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公司的利潤已經枯竭,需要開拓新的市場來維持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