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燭
基本解釋
唐 代考進士科,試日可延長至夜間,許燒燭三條,故 唐 人詩文中常言“三條燭”。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敕賜及第》:“及 小歸公 主文, 韜玉 準敕放及第,仍編入其年榜中。 韜玉 置書謝新人,呼同年,略曰:‘三條燭下,雖阻文闈;數仞墻邊,幸同恩地。’”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王禹玉》引《復齋漫錄》:“《杜陽雜編》言:‘ 舒元輿 舉進士,既試,脂炬人皆自將。’以余考之, 唐 制如此耳。故《廣記》云:‘ 唐 制,舉人試日,既暮,許燒燭三條……’而舊説亦言舉人試日,已晚,試官 權德輿 於簾下戲云:‘三條燭盡,燒殘舉子之心。’而舉子遂答曰:‘八韻賦成,驚破侍郎之膽。’”
成語(Idiom):三條燭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tiáo z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瘦小、虛弱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條燭是指三根燭光,形容非常瘦小、虛弱的樣子。燭光微弱,表示力量薄弱、生命垂危。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的體態消瘦、無力、虛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的體態消瘦、無力、虛弱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身體虛弱、精神不振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衰敗、垂危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孝武本紀》中有一則記載,說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曾經舉行宴會,有人拿出了一只瘦小的雞腿。晉武帝看到后,感慨地說:“這雞腿就像三根燭火,非常瘦小。”后來,人們就用“三條燭”來形容人或物的瘦小、虛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三條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生病之后,變得三條燭了,連走路都吃力。
2. 這個公司經營不善,現在已經陷入了三條燭的境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下瘦小虛弱的人或物就像三根微弱的燭光一樣,形象生動,易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體態、健康相關的成語,例如“面如土色”、“面黃肌瘦”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奶奶生病了,現在變得三條燭了,我們要好好照顧她。
2. 初中生:這只貓太瘦小了,看起來就像三條燭一樣。
3. 高中生:他這段時間經歷了很多困難,現在的精神狀態就像是三條燭一樣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