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柝
基本解釋
敲梆子巡夜。亦喻戰事,戰亂。《易·繫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晉 葛洪 《抱樸子·詰鮑》:“重門有擊柝之警,治戎遏暴客之變。” 唐 杜甫 《暮歸》詩:“霜黃碧梧白鶴棲,城上擊柝復烏啼。”《宋朝事實類苑·官政治績·張乖崖一》引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時賊鋒方斂,紀綱過肅, 蜀 民尚懷擊柝之惴。” 明 高啟 《中秋翫月張校理宅得南字》詩:“關山幾處未解兵,擊柝不寐愁丁男。” 郭沫若 《喀爾美蘿姑娘》:“市頭的電燈發出蒼黃的冷光,擊柝的聲音三下,電車早已停了。”
近義詞
擊柝(jī tuò)
發音(Pronunciation):jī t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用木槌擊打柚木,指用力敲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擊柝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用力敲打的動作。擊柝的動作通常是用木槌敲打柚木,發出清脆的聲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物被敲打得非常響亮或用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擊柝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景中,如形容某人的聲音響亮而有力,或形容某物被敲打得非常響亮。它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的力量或行動有力而有沖擊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擊柝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曹操的將軍,他非常喜歡擊鼓,以此來鼓舞士氣和提高作戰效率。曹操在一次戰斗中,他的鼓被敵人打破了,但他并沒有退縮,他用一塊柚木代替了鼓,并用力敲打出響亮的聲音,士兵們聽到聲音后,都感到非常勇敢和有力量,最終取得了勝利。從此以后,擊柝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用力敲打的動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擊柝的結構是一個動詞+名詞的形式,其中“擊”是動詞,表示用力敲打的動作,“柝”是名詞,表示柚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用力一擊柝,門突然打開了。
2. 她的歌聲像是擊柝一樣響亮有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擊柝與用力敲打的動作聯系起來,想象柚木被敲打得響亮的聲音,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和文學作品,來了解擊柝這個成語在不同的語境中的使用方式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用力一擊柝,門關上了。
2. 初中生(14歲):他的拳擊動作就像擊柝一樣有力。
3. 高中生(17歲):她的演講聲音像是擊柝一樣響亮有力。
4. 大學生(20歲):他用力一擊柝,聲音在整個教室里回蕩。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擊柝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