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注
基本解釋
(1).注錄官籍。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舉賢》:“及 濟 領吏部, 處約 以 瀛州 判佐參選。引注之次, 濟 遽索筆,曰:‘如志,如志。’注通事舍人。”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四:“一人曰:‘我等官職總由此老翁。’一人曰:‘總由天上。’……明日引注,由老翁者被放,由天上者得留。”
(2).引用本事或其他著作作注釋。 清 陳婉俊 《<唐詩三百首>凡例》:“是編引注之義有二,即引本事以證之者為正注,至尋源遡流博采他書以相證者為互注。”
(3).引水灌入。《宋史·律歷志二》:“漏刻……其制有銅壺、水稱、渴烏……之屬。壺以貯水,烏以引注。”
成語(Idiom):引注(yǐn zhù)
發音(Pronunciation):yǐn z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引用他人的話語或名言作為證據或支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引注是指在文章或演講中引用他人的話語或名言作為證據或支持。通過引用他人的觀點,可以增加說服力,使自己的觀點更加可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引注常常出現在學術論文、辯論演講、新聞報道等正式場合中。在這些場合中,引注可以用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證明自己的觀點有依據,并且顯示自己對相關研究和文獻的了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引注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往往通過引用圣賢先哲的話語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些圣賢先哲的言論被視為智慧的結晶,通過引用他們的話語,可以顯示自己對智慧的尊重和理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引注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引”和“注”兩個字組成。其中,“引”表示引用,引證;“注”表示注釋,解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他的演講中,他引注了許多著名學者的觀點,使得他的演講更有說服力。
2. 這篇論文引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說明作者對該領域有深入的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引注”與“引用注釋”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同時,可以嘗試用一些實際例子來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關于引注的例子和使用方法,可以閱讀相關的學術論文、辯論演講和新聞報道。此外,可以學習如何正確引注,包括如何標注引注的來源和格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寫作要引注別人的話,才能讓文章更有說服力。
2. 初中生:我在寫作文的時候,引注了一位著名作家的名言來支持我的觀點。
3. 高中生:在我的研究論文中,我引注了多位專家的研究結果,以證明我的觀點的可靠性。
4. 大學生:在我的畢業論文中,我引注了大量的學術資料,以支持我的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