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醞
基本解釋
皇家作坊釀造的酒。即御酒。《明史·仇成傳》:“賜內醖,手詔存問。” 清 孫枝蔚 《贈李湘北學士》詩:“內醖出黃封,賜墨來金殿。”
成語(Idiom):內醞
發音(Pronunciation):nèi y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在內部醞釀、積累,準備迸發出來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醞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在內部積累、醞釀的狀態。這個詞語常用于描述某種情感、力量或者創作過程在內部積累、準備迸發的狀態。它強調了事物在內部發展的過程,并暗示了一種潛在的爆發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內醞這個詞語常用于描述人們內心的情感、藝術創作的過程以及社會運動的準備階段。比如,可以用內醞來形容一個人內心深處積累了很多情感,即將爆發出來的狀態;也可以用內醞來形容一部作品在作者內心中醞釀、形成的狀態;還可以用內醞來形容一場社會運動在策劃、組織階段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內醞這個詞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這個故事講述了齊國國君襄公為了讓國家更加強盛,決定進行一場大規模的變革,他在內心中醞釀了很久,準備著如何改革。后來,這個故事被用來形容事物在內部醞釀、積累的狀態,從而形成了成語“內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內心的憤怒已經內醞了很久,終于在那一刻爆發出來。
2. 這部小說是作者多年來內心的積累和內醞的產物。
3. 這場社會運動在策劃階段還處于內醞的狀態,需要更多的準備和組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內醞”與“內心積累、醞釀”這個意思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杯子,里面裝滿了各種情感和力量,這些情感和力量在杯子里面積累、醞釀,準備著迸發出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內醞”相關的成語,比如“內外有別”、“內外夾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內醞著一股力量,準備在比賽中展現出來!”
2. 初中生(13-15歲):“我的內醞情感就像一顆炸彈,隨時都可能爆發。”
3. 高中生(16-18歲):“我內心的激情已經內醞很久,終于迎來了畢業的時刻。”
4. 大學生(19-22歲):“我的創作靈感正在內醞,希望能夠寫出一部優秀的小說。”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這個社會運動還在內醞階段,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