褊袒
成語(Idiom):褊袒 (biǎn tǎn)
發音(Pronunciation):biǎn t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語行為不夠坦誠,不敢直言直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褊袒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褊”意為狹隘、拘謹,“袒”意為裸露、不加掩飾。合在一起表示言語行為不夠坦誠,不敢直言直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人的言行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意見。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敢坦誠面對問題,含蓄而拐彎抹角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這個成語的故事并不多見,但有一種說法是源于戰國時期晉國的一位名叫褊狹的官員。褊狹因為其做事拘謹、言語不敢直接表達而被人嘲笑,后來這個成語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其他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總是褊袒其詞,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看法。
2. 她對人說話總是褊袒,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思。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褊袒”兩個字的發音與“拘謹”、“裸露”兩個詞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褊袒相關的成語,如“拘謹”、“含蓄”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班上總是褊袒,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2. 初中生:老師提問時,有的同學回答得褊袒,不夠坦誠。
3. 高中生:在班會上,同學們討論問題時,有人的觀點比較褊袒,沒有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
4. 大學生:在辯論賽中,有的選手選擇了褊袒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并不利于辯論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