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地權
基本解釋
孫中山 所主張的解決 中國 土地問題的方針。民生主義的綱領之一。主張用征收地價稅和土地增價歸公的辦法,消除地主從地租及地價增漲中獲得暴利的可能性。所擬辦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國家按價征稅,以后漲高的地價歸公,同時保留由國家照呈報地價收買的權利,以防地主少報地價。1924年改組中國國民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進一步提出“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希望實現“耕者有其田”。
英文翻譯
1.【法】 equalization of landownership
成語(Idiom):平均地權(píng jūn dì quán)
發音(Pronunciation):píng jūn dì q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平等地分配土地權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平均地權是一個經濟術語,也是一個法律概念,強調土地資源的平等分配和公正利用。它體現了公平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人享有平等的土地權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經濟學、法律學等領域的討論中,用以強調平等分配和公正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該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在古代社會,土地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權益的分配對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具有重要影響。平均地權的理念在中國古代農民起義中也有所體現,如黃巾起義中的“均田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平均地權由三個漢字組成,每個漢字都有獨立的意義,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新農村改革中,平均地權的原則得到了充分體現。
2. 平均地權是實現農村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平均地權的每個字拆分記憶,例如“平均”可以聯想到平等,公平;“地”可以聯想到土地;“權”可以聯想到權益、權力等。通過拆分和聯想記憶,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和農村改革的歷史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平均地權的意義和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平均地分配糖果,不可以只給一個人。
2. 初中生(13-15歲):我覺得平均地權可以幫助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
3. 高中生(16-18歲):平均地權是現代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原則之一。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平均地權的理念在中國古代農民起義中也有所體現,如黃巾起義中的“均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