杼首
成語(Idiom):杼首
發音(Pronunciation):zhù sh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善于辨別是非曲直的人,也指辨別是非曲直的標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杼首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杼”是古代織布用的器具,用來織布時撐起紗線的工具,“首”則是指頭。杼首這個成語比喻善于辨別是非曲直的人,也可以表示辨別是非曲直的標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杼首一詞多用于形容有眼力的人,善于識別事物的真偽,辨別是非曲直。可以用于夸獎一個人的眼光敏銳,能夠正確判斷事物的真相。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物》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去買布,店主用了一個假的杼頭,卻用真的紗線進行織布。他的妻子看到后立刻認出了假杼頭,因此阻止了丈夫的購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杼首的重要性在于辨別真偽,善于識別事物的真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形式為“杼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杼首之人,對于別人的真實意圖總能一眼看穿。
2. 這個商人經商多年,成了一個真正的杼首,能夠準確判斷市場行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織布相關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比如想象一個人在織布時,用杼首來撐起紗線,善于辨別真偽。也可以將“杼首”與“眼睛”聯系起來,表示一個人的眼力敏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洞若觀火”、“見微知著”等,以擴展對于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是一個杼首之人,能夠辨別出真假的玩具。
初中生:只有杼首之人才能看清別人的真實意圖。
高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成為杼首,能夠分辨出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