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笏
基本解釋
象牙手板。亦指朝笏。原為大臣朝見皇帝時所執用,其后道士在朝真或齋醮時也使用。 明 王錡 《寓圃雜記》卷上:“ 孟端 諸子連中進士,為京官同處一邸,書春題於壁曰:‘四壁金花春晏罷,滿床牙笏早朝回。’”《紅樓夢》第一○二回:“法師們俱戴上七星冠,披上九宮八卦的法衣,踏著登云履,手執牙笏,便拜表請圣。” 鮑昌 《庚子風云》第一部楔子:“只見他頭戴相紗,身穿紅蟒,手捧牙笏,臉上掛一幅有五綹細髯的笑咪咪的面具。”
成語(Idiom):牙笏(yá hù)
發音(Pronunciation):yá 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嘴巴,也可以指人的口才或辯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牙笏是由“牙”和“笏”兩個字組成的,其中“牙”表示人的嘴巴,“笏”是古代官員舉行禮儀時所用的一種儀仗,代表權力和地位。牙笏的意思就是指人的嘴巴,也可以指人的口才或辯才。它形象地比喻人的口才非常好,能夠巧妙地運用言辭,具有辯才才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牙笏一詞常用于形容人的口才好,善于辯論,能夠巧妙地運用言辭。在正式場合中,可以用來夸獎那些能夠運用辯才和口才解決問題的人。同時,牙笏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能夠言辭恰當,善于辯駁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古代的官員在舉行儀式時,會使用笏作為一種儀仗,代表官員的權力和地位。而“牙笏”這個成語的起源則來自于這個傳統。它形象地比喻人的口才好,善于辯論,能夠巧妙地運用言辭,就像古代官員使用笏一樣具有權威和地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牙笏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牙笏真是了得,無論遇到什么問題,總能夠用言辭巧妙地解決。
2. 這位演講者的牙笏非常出色,能夠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復雜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牙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張開嘴巴,嘴里咬著一根儀仗笏杖,表示他的口才很好,具有辯才才能。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牙笏相關的成語,如“口才遒勁”、“辯駁無力”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牙笏很好,能夠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復雜的問題。
2. 初中生:這位同學的牙笏非常出色,能夠用流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3. 高中生:他的牙笏很厲害,能夠用精辟的言辭駁倒對方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