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校
基本解釋
不計較。《論語·泰伯》:“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邢昺 疏:“校,報也。” 唐 韓愈 《和侯協律詠筍》詩:“短長終不校,先后竟誰論?” 章炳麟 《蘄黃母銘》:“母一意教 侃 ( 黃侃 ),忍訽不校。”
成語(Idiom):不校
發音(Pronunciation):bù xi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加檢查、不經審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校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不表示否定,校表示校對、檢查的意思。不校的意思是不經過檢查或審查,不加以驗證或核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校常用于形容某種事物或信息沒有經過嚴格的檢查或驗證,可能存在錯誤或不準確。它可以用來批評某些不負責任的行為,也可以用來描述一些不可靠的消息或資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校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和嶠傳》中。和嶠是晉朝的一位官員,他的文章寫得很好,但卻沒有經過仔細的校對。有人批評他的文章不經檢查就發表,于是有了“不校”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校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否定詞“不”和動詞“校”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論文寫得很草率,根本不校。
2. 這個新聞報道沒有經過核實,是不校的消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不校這個成語:
1. 將“不校”與不負責任的行為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沒有經過檢查就隨意發布消息的場景。
2. 將“不校”與缺乏驗證的信息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不經過核實就傳播謠言的情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不校相關的成語,例如“不審”、“不辨”等,可以進一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寫作業的時候,有時候會不小心寫錯字,所以我要經常檢查,不校的作業是不行的。
2. 初中生:在網絡上,我們要謹慎對待不校的信息,不要輕易相信。
3. 高中生:寫論文的時候,要經過多次校對,不能出現不校的錯誤。
4. 大學生:作為學者,我們要嚴謹對待研究成果,不能出現不校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