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節
基本解釋
不遵法度;無節制。《易·節》:“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高亨 注:“言人不守制度,以致受刑罰而嗟嘆。”《漢書·五行志上》:“傳曰:田獵不宿,飲食不享,出入不節,奪民農時及有姦謀,則木不曲直。”《北齊書·永安王高浚傳》:“及長,嬉戲不節。”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二:“飲食不節--不是太多的不節,而是太少的不節。”
成語(Idiom):不節
發音(Pronunciation):bù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守節操,不遵守道德準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節是指不守節操,不遵守道德準則。這個成語強調一個人不守規矩,毫無廉恥和道德底線。不節的行為通常會引起他人的不滿和反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用不節來形容那些不守規矩、不講道德的人。例如,一個人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不擇手段,我們可以說他不節。另外,不節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不守婚姻道德、有外遇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五年》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公子無忌的人因為不守婚姻道德,與他人私通,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滅亡。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不要不守節操,否則會遭受到應有的懲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節是一個由“不”和“節”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節”表示節操、道德準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謀取私利竟然不惜不節,真是讓人厭惡。
2. 這個公司的一些員工常常不節,經常遲到早退。
3. 她的丈夫不守婚姻道德,與其他女人有染,真是太不節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不節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個十字路口,面對兩條道路,一條是守節的道路,另一條是不守節的道路。這個人選擇了不守節的道路,表示他不守節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來擴展對不節的理解。例如,可以學習“守節”、“道德”、“廉恥”等詞語,進一步加深對不節的認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考試中作弊,這樣的行為太不節了。
2. 初中生:我們應該遵守學校的紀律,不要做出不節的行為。
3. 高中生:那個政府官員貪污了大量的公款,可見他是一個不節的人。
4. 大學生: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做出不節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