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筆
成語(Idiom):懷筆
發音(Pronunciation):huái b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懷著筆,指懷才不遇、有才華而無用武之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懷筆成語源于宋朝文學家蘇軾的《赤壁賦》:“世人但知有智勇者,不知有不肖者。然后有不肖者,世人知有之。何則?不肖者懷筆。”這里的“不肖者”指的是有才華但無法施展的人,他們懷著才華,但卻無法得到發揮的機會。因此,“懷筆”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懷才不遇、有才華而無用武之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有才華的人因種種原因而無法發揮才能的場景。可以用來形容在職場上,有能力但受制于環境或條件而無法施展才華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在學術領域,具備才華但無法獲得機會展示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懷筆成語的故事起源于蘇軾的《赤壁賦》。蘇軾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但由于政治原因,他多次遭到貶謫,無法施展才華。在《赤壁賦》中,蘇軾以自己為主人公,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懷筆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懷”和“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懷筆之士,可惜一直沒有得到展示才華的機會。
2. 這位科學家因為政治原因被迫懷筆,無法為國家做出更多貢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懷筆”與“懷才不遇”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有才華的人,但卻無法發揮才能,就像懷著一支沒有用武之地的筆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蘇軾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才華和遭遇。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懷筆之人,但是他的老師一直沒有給他參加寫作比賽的機會。
2. 初中生:她是一名懷筆之才,但是因為家庭條件有限,無法接受更好的繪畫培訓。
3. 高中生:他是一個懷筆之士,雖然有很多創作靈感,但是無法找到一個適合展示才華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