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執
基本解釋
父親的朋友。語出《禮記·曲禮上》:“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 孔穎達 疏:“見父之執,謂執友與父同志者也。” 唐 杜甫 《贈衛八處士》詩:“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元 喬吉 《揚州夢》第四折:“ 牛相公 乃是父執,何故同眾位在此。” 郭沫若 《萬引》:“他最后沒法,只得寫了一封信,去求他的父執 倫敦 市長保護。”
近義詞
成語(Idiom):父執(fù zhí)
發音(Pronunciation):fù z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子女對父親的順從和尊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父執是由“父”和“執”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父執的基本含義是指子女對父親的順從和尊敬。它強調了子女對父親的敬畏和孝順之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家庭倫理的重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父執一般用于形容子女對父親的尊敬和順從,可以用來表達對父親的孝心和敬意。在日常生活中,父執可以用于贊美孝順的子女或者提醒人們要尊重父親的地位和權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父執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曰:‘父母之愛子也,非愛子之財也;朋友愛之,非愛之力也。故曰:父母之愛,筋力也;朋友之愛,富貴也。父母之愛,聞子之行也;朋友之愛,聞子之名也。聞一以知十,聞十以知百。父母聞子之行,不問其力;朋友聞子之名,不問其財。故曰:父執子以財,朋友執子以力。’”孟子通過這段話告訴人們,父母之愛是無私的,不是因為子女的財富或者力量,而是因為子女本身。這也是父執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父執是一個主謂結構的成語,由“父”作為主語,表示父親,而“執”作為謂語,表示子女對父親的順從和尊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父親非常父執,從不違背他的意愿。
2. 她一直以來都對父親表現出極大的父執,從小到大都很孝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孩子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執筆寫字,表示子女對父親的順從和尊敬。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父執相關的成語,如“母慈子孝”、“尊師重道”等,以加深對家庭倫理和孝道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爸爸媽媽一直都很父執,從不違背他們的意愿。
2. 初中生:他是一個非常父執的孩子,對爸爸媽媽非常孝順。
3. 高中生:作為一個長子,我一直以來都對父親表現出極大的父執,盡力做到孝順和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