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鹿
基本解釋
(1).馬和鹿。 漢 陸賈 《新語·辨惑》:“夫馬鹿之異形,眾人所知也。” 唐 古之奇 《秦人謠》:“上下一相蒙,馬鹿遂顛倒。”《新唐書·元稹傳》:“彼 趙高 ,刑餘之人,傅之以殘忍戕賊之術,日恣睢,天下之人未盡愚,而 亥 不能分馬鹿矣。”
(2).鹿的一種。體長,肩高,耳大,有如小馬,故稱馬鹿。雄的有角,最多生八叉。毛色夏季赤褐色,冬季灰褐色,臀部灰白色。我國多產于 東北 、 內蒙 、 西藏 等地。毛皮可做褥墊或制革,肉供食用,鹿茸入葯。 沉凱 《古瑪河春曉》第五章:“離他不到二十步遠的水邊,站著一頭肥壯的馬鹿,搖晃著一對美的盤杈大角。”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鹿》。
(3).梵語Mahallaka的日語譯音。無知,愚蠢。日語亦用以罵人,謂笨蛋;混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教者馬鹿,學者亦馬鹿。” 瞿秋白 《亂彈·小白龍》:“如此之愛國主義,如此之國家主義,如此之馬鹿。”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九:“‘馬鹿!’留一撮撮小胡子的 森田 ,也踱出來,站在一邊,瞪著眼睛,幫著 韓老六 斥罵 郭全海 。”
英文翻譯
1.{動} red deer; wapiti; cervus elaphus (亦稱“赤鹿”)
成語(Idiom):馬鹿
發音(Pronunciation):mǎ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愚蠢、愚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鹿是由“馬”和“鹿”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用來形容人愚蠢、愚笨。馬象征著力量和快速,而鹿則象征著靈敏和敏捷。馬鹿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既沒有力量也沒有智慧,顯得愚蠢可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馬鹿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愚蠢、無知,或者指責某人做出了不明智的決定或舉動。這個成語多用于口語和文學作品中,用來諷刺或批評那些愚蠢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馬鹿的故事并不多見,但有一則寓言故事與馬鹿有關。據說,有一天,一只馬和一只鹿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個獵人。馬看到獵人后立刻逃跑了,而鹿卻愣在原地,被獵人射中了。從此以后,人們用“馬鹿”來形容那些沒有智慧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馬鹿,竟然把重要文件丟在了垃圾桶里。
2. 別聽他的,他說的都是些馬鹿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馬鹿形象化為一只愚蠢的動物,想象它在森林里迷路或者做出愚蠢的行為。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馬鹿相關的成語,如“如鹿如馬”、“馬首是瞻”等,可以幫助擴大詞匯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真是個馬鹿,考試時居然把題目都填錯了。
2. 初中生:我覺得那個新同學有點馬鹿,總是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
3. 高中生:他的決策真是太馬鹿了,完全沒有考慮后果。
4. 大學生: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太馬鹿了,居然把重要的文件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