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讓
成語(Idiom):克讓
發音(Pronunciation):kè r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讓利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克讓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克”意為克制、抑制,指能夠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讓”意為讓步、退讓,指愿意付出一些自己的權益或利益,讓給他人。克讓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應該懂得自我節制,不貪圖私利,而是主動讓利他人,以達到和諧共處的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克讓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的品德高尚,善于關心他人,能夠為了集體或他人的利益而主動退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克讓來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和關心,以及表達自己愿意為了大家的利益而做出一些讓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克讓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孟子·公孫丑上》。相傳,公孫丑是孟子的弟子,他在一次和人爭斗中輸了,但他沒有生氣,而是主動承認自己的不是,說:“我錯了,請你讓讓。”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克讓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能夠讓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相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克讓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善于克讓的人,從來不會為了一點小事和別人爭吵。
2. 在團隊合作中,大家都能夠克讓,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成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克讓”拆分成兩個部分,“克”和“讓”,并分別記憶它們的含義。同時,可以嘗試用一些具體的例子來幫助記憶,比如想象一個人在面對爭執時能夠克制自己的情緒,主動讓步給對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克讓相關的成語,如“克己奉公”、“以讓為貴”等,來加深對克讓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同桌因為一本書爭吵,但我想到了克讓,主動讓給了他。
2. 初中生:班里選舉班長時,我看到一個同學比我更適合,所以我決定克讓,不參加競選。
3. 高中生:在學校的志愿者活動中,我學會了克讓,愿意為他人付出,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