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行
基本解釋
停止或阻止前進。 宋 劉克莊 《居厚不果行次韻》之二:“祖帳方涓吉,公車已尼行。”《清史稿·莊恪親王允祿傳》:“明年,上幸 木蘭 ,綿課奏河橋圮於水,意在尼行,不稱上旨,坐罰俸,并罷諸職。”
成語(Idiom):尼行
發音(Pronunciation):ní x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險惡,行為不端正,沒有道德準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尼行是由“尼”和“行”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尼,意為出家人、僧人,行,意為行為、行動。尼行表示人的行為不端正,沒有道德準則,具有貶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尼行一詞常用于形容某人的行為不正直,不道德,缺乏原則。可以用來批評某人的品行敗壞,警示人們要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尼行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尼姑出家修行,被認為是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行為。然而,如果一個尼姑行為不端,違背佛教戒律,那么她就被視為“尼行”。這個成語的出現,象征著人們對于道德敗壞的批評和警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尼行不端,不值得信任。
2. 他的尼行舉止不檢點,引起了眾人的不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尼行”與“尼姑”的發音相聯想,來幫助記憶。尼姑是修行佛法的人,如果行為不端,就成為“尼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佛教文化和道德準則,以及其他與道德相關的成語,如“行為不檢”、“品行不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尼行舉止不檢點,老師批評了他。
2. 初中生:這個同學尼行不端,經常欺負弱小的同學。
3. 高中生:他的尼行行為令人震驚,違法亂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