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意
基本解釋
意義。《詩·小雅·伐木序》 唐 孔穎達 疏:“是此篇皆有義意。”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凡字異而意同者,不可概用之,宜分乎彼此,此先聲律而后義意。” 清 戴名世 《吳他山詩序》:“雖其辭為方言鄙語,而亦時有義意之存。”
義意(Yì Yì)
發音:yì yì
基本含義:義意指的是行為或言辭中所表達的意義、含義。它強調人們的行為和言辭應該具有真實、明確、明晰的意義,不應模糊、含糊不清。
詳細解釋:義意是由兩個相近的詞語組成而成,其中“義”指的是行為或言辭中所表達的意義,而“意”則指的是思想、觀念或感情。義意強調人們的行為和言辭應該具有真實、明確、明晰的意義,不應模糊、含糊不清。在交流中,人們應該盡量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避免造成誤解或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使用場景:義意這個詞語可以用于各種場合,特別適用于討論言辭或行為的真實性和明確性。例如,當你聽到別人說話含糊不清或意思不明時,你可以提醒對方要注意言辭的義意。此外,在寫作或演講中,也可以使用義意來強調清晰的表達。
故事起源:《荀子·勸學》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是中國古代的一位著名學者和教育家,他的學生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做作文時,總是故意寫得模糊不清,以便讓別人猜測他的意思。曾子十分不滿,于是他告訴學生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真正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是故意模糊不清。行為和言辭應該具有明確的義意。”這個故事傳承至今,成為人們討論言辭和行為的真實性的經典故事。
成語結構:義意是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思,但結合在一起后,義意的含義則是指行為或言辭中所表達的意義。
例句:
1. 他的回答含糊不清,缺乏明確的義意。
2. 在寫作時,要注意用詞準確,以確保文章的義意清晰明了。
記憶技巧:想要記憶義意這個詞語,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 將“義”和“意”兩個字分別與行為和言辭聯系起來,形成一個聯想圖像,以幫助記憶。
2. 創建一個與義意相關的故事情節,將其與詞語聯系在一起,以增強記憶效果。
3. 多讀、多寫、多使用義意這個詞語,以提高熟練度和記憶效果。
延伸學習:如果你對義意這個詞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義正詞嚴”、“義憤填膺”等,以豐富你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我不明白這個問題的義意,請您再解釋一遍。
初中生:他的回答含糊不清,缺乏明確的義意。
高中生:作為領導,我們應該在言辭中表達明確的義意,以避免引起誤解和爭議。
大學生:在辯論中,我們要注意言辭的義意,以確保自己的觀點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