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攝
基本解釋
亦作“糺攝”。督責整飭。《晉書·慕容暐載記》:“風頽化替,莫相糾攝。”《資治通鑒·晉海西公太和四年》:“是以百姓困弊,寇盜充斥,綱頽紀紊,莫相糾攝。”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同年至宰輔而身下寮,則不敢講敵禮也,遇公事糺攝不避矣。”
糾攝(jiū shè)
發音(Pronunciation):jiū sh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糾正錯誤,修正偏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攝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糾”意為糾正、糾纏,第二個字“攝”意為控制、調整。糾攝的基本含義是指糾正錯誤,修正偏差。在日常生活中,糾攝常常用來形容對別人的言行進行批評、指正或調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糾攝常用于教育、工作、人際關系等場景中。當我們發現他人的錯誤或偏差時,可以使用糾攝這個成語來表達我們的觀點和建議。例如,在工作中,如果同事的工作態度有問題,我們可以提醒他們糾攝自己的行為。在教育中,老師可以通過糾攝學生的錯誤幫助他們改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糾攝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故事是這樣的:昭公是魯國的一位君主,他的心地善良,對待百姓非常仁愛。有一次,昭公聽說有人偷了百姓的牛,于是他派人去追捕小偷。追捕的人找到了小偷,但是小偷卻說自己只是負責糾正百姓的錯誤,他把偷牛當作是糾攝百姓的一種方式。昭公聽后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于是放過了小偷,并決定用糾攝的方式來教育百姓。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攝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糾攝同事們的錯誤,希望大家能夠更加專注于工作。
2. 老師用糾攝的方式幫助學生改正了他們的寫作問題。
3. 作為領導,你應該學會糾攝下屬的錯誤,幫助他們成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糾攝”拆解為“糾”和“攝”兩個字來記憶。其中,“糾”可以聯想到糾正、糾纏的意思,而“攝”可以聯想到控制、調整的意思。通過將這兩個字的意思聯系起來,就能夠理解糾攝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糾攝相關的成語,如糾緝、糾繆、糾察等。這些成語都有著糾正錯誤、調整偏差的含義。可以通過學習這些成語來拓展對糾攝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糾攝了我的寫字錯誤,我現在寫得更漂亮了。
2. 初中生:我爸爸糾攝了我的學習方法,讓我更高效地學習。
3. 高中生:老師糾攝了我的論文結構,我重新修改后獲得了更好的成績。
4. 大學生:導師糾攝了我的研究方向,讓我更準確地找到了研究重點。
5. 成年人:我的朋友糾攝了我的消費習慣,讓我更理智地管理財務。
通過以上學習指南,你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應用成語“糾攝”,并且可以幫助他人糾正錯誤、修正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