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覈
基本解釋
討究檢核。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今討覈緣由,如神靈所召,故其得來此山?!?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序錄》:“及夫討覈源流,商搉取捨,皆列諸贊論,備之后文?!?明 王世貞 《二酉山房記》:“上而皇王帝覇之猷,賢哲圣神之藴,下及乎九流百氏,亡所不討覈?!?/p>
成語(Idiom):討覈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j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過交流、辯論等方式取得真理或解決問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覈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討”意為尋求、爭取,而“覈”意為辯論、論證。討覈表示通過辯論、交流等方式來尋求真理、解決問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討覈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們通過辯論、交流等方式來解決問題或尋求真理的場景。它可以用于描述學術討論、辯論賽、政治辯論等各種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討覈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一年》中。故事講述了齊國大夫季康子和齊文公之間的一次辯論。季康子通過辯論贏得了齊文公的認可,從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用,逐漸形成了成語討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討覈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討”是動詞,表示尋求、爭取的行為,“覈”是賓語,表示辯論、論證的對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學術會議上,學者們進行了激烈的討覈。
2. 這個問題需要通過討覈來解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討”和“覈”拆分為兩個部分來記憶這個成語。將“討”聯想為尋找、爭取的意思,將“覈”聯想為辯論、論證的意思。通過將這兩個部分聯系起來,可以記憶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討覈相關的成語,如“辯證”,“爭辯”,“辯論”等。這些成語都和討覈有著相似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討覈。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們在課堂上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討覈。
初中生:我和同學們在辯論賽中進行了激烈的討覈。
高中生:在學術會議上,專家們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討覈。
大學生:我在論文答辯中經歷了一次充滿挑戰的討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