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取
基本解釋
亦作“ 五不娶 ”。古代禮教以為五種家族的女子不能聘娶。《大戴禮記·本命》:“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不取,亂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惡疾不取,喪婦長子不取。” 王聘珍 解詁:“取讀曰娶。逆,謂悖逆。亂,淫亂也。刑人,謂以罪受墨、劓、宮、刖、髠刑者。惡疾,謂瘖、聾、盲、癘、禿、跛、傴,不逮人倫之屬也。喪婦長子,謂父喪其婦,其女子年長愆期者也。”子,古亦指女子。《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曰來歸” 漢 何休 注:“婦人有七棄、五不娶……喪婦長女不娶,無教戒也;世有惡疾不娶,棄於天也;世有刑人不娶,棄於人也;亂家女不娶,類不正也;逆家女不娶,廢人倫也。”
成語(Idiom):五不取 (wǔ bù qǔ)
發音(Pronunciation):wǔ bù q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接受、不采納、不采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拒絕接受或采取某種觀點、建議、意見或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討論決策、策略或立場時,表示不同意或拒絕采納某種提議或建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中有一則故事。昭公請教左右的臣子如何處理齊國的外交關系,其中一個臣子說:“國家的外交政策只有五個字:五不取。”這個故事傳揚開來,成為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五 (wǔ)、不 (bù)、取 (qǔ) 三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應該五不取那個提議,因為它不符合我們的利益。
2. 領導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后,決定五不取這個計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的發音與“無不去”相聯想,表示拒絕或不采納某種觀點或行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有關中國的成語,可以探索其他與決策、立場相關的成語,如六親不認、七上八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讓我們參加學校的運動會,但我五不取,因為我不喜歡運動。
2. 初中生:班長提議為班級組織一次郊游,但大家五不取,因為我們要備考。
3. 高中生:老師建議我們報名參加志愿者活動,但我們五不取,因為我們要備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