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倈
基本解釋
見“ 不剌 ”。
成語(Idiom):不倈(bù kú)
發音(Pronunciation):bù k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受困擾,不受苦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倈是一個由“不”和“倈”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倈字原意為捆綁,引申為困擾、苦惱。不倈表示不受困擾,不受苦惱,形容心境寬慰、無憂無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主要用于形容人心境舒暢、無憂無慮的狀態。常用于贊美人們心情愉快、無牽掛、無煩惱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倈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逍遙游》一篇。莊子說:“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莊子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只要心境寬慰,無憂無慮,就能夠享受人生的樂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不”和“倈”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保持著不倈的心態,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從容應對。
2. 她的生活過得很不倈,總是樂觀積極,從不為小事煩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倈與“不苦”進行聯想,表示不受苦惱,不受困擾。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不倈相關的成語,如“逍遙自在”、“無憂無慮”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做完作業后感覺非常不倈,可以去玩了。
2. 初中生:考試結束后,同學們都感到不倈,可以盡情放松了。
3. 高中生:考上理想的大學后,我會感到非常不倈,因為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