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fēn jīn bāi liǎng ㄈㄣ ㄐㄧㄣ ㄅㄞ ㄌㄧㄤˇ分斤掰兩(分斤掰兩)
◎ 分斤掰兩 fēnjīn-bāiliǎng
(1) [pinch pennies;be so stingy as to count pennies] 斤:也作“金”。比喻斤斤計較
這么一點小事,就值不得分斤掰兩地去爭了
(2) 亦作“分斤較兩”
詞語解釋
fēn jīn bāi liǎng ㄈㄣ ㄐㄧㄣ ㄅㄞ ㄌㄧㄤˇ分斤掰兩(分斤掰兩)
亦作“ 分斤撥兩 ”。亦作“ 分金掰兩 ”。 形容為人小氣,過分計較。《紅樓夢》第四五回:“真真泥腿光棍,專會打細算盤,分金掰兩的?!?span id="kqyp77c" class="diczx1">《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不是我説句分斤掰兩的話咧,舅爺有什么高親貴友該請到他 華 府上去?” 孫犁 《村歌》:“可是俺們那組,都說大家既是合適,才組織到一塊,不愿意分斤撥兩的,顯著薄氣?!?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分斤掰兩
成語(Idiom):分斤掰兩
發音(Pronunciation):fēn jīn bāi li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事物分析得非常詳細,斤斤計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分斤掰兩形容對待問題非常細致,一絲不茍,不容忽視。它強調人在處理事情時要非常細心,不能有絲毫馬虎。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的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對待事情非常細致,一絲不茍的態度。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處理工作、學習或其他事情時,對細節非常注重,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個人買了一塊很貴重的玉石,他非常小心地將玉石分成兩半,然后又用秤稱了一下,確保兩半的重量完全一樣。他這樣做是因為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玉石的價值不受任何損失。這個故事傳承下來,成為了“分斤掰兩”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詞語組成,分別是“分斤”和“掰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工作非常認真,總是分斤掰兩地去完成每一個細節。
2. 她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對待朋友的事情也總是分斤掰兩。
3. 在他的眼里,沒有任何一個細節是可以忽視的,他總是分斤掰兩地去處理每一件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分斤掰兩”與細心、一絲不茍這些詞語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將這個成語與具體的例子結合,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圖像,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章、故事,了解更多關于“分斤掰兩”這個成語的使用場景和故事背景。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斤斤計較”、“一絲不茍”等,來擴展自己的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做作業的時候,總是分斤掰兩地檢查每一個答案,不能有任何錯誤。
2. 初中生:老師要求我們寫作文要分斤掰兩地思考,不能馬虎隨意。
3. 高中生:在準備高考的時候,我會分斤掰兩地復習每一個知識點,確保沒有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