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識
成語(Idiom):粗識(cū shí)
發音(Pronunciation):cū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對事物的認識淺薄,見識不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粗識是指對事物的認識程度不夠深入,見識不廣泛。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見識經驗較為有限,對于復雜的問題或者深奧的知識無法理解或把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粗識常用于批評或諷刺他人見識淺薄、知識貧乏的情況。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對于某個領域的了解不夠深入,或者對某個問題的認識有誤導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粗識的意思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中,原文如下:“粗識者,非其所知,而好為之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只有淺薄的知識和見識,卻自以為是,喜歡妄自尊大地去制定計劃,很容易導致失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粗識是由形容詞“粗”和動詞“識”組成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有點學問,但對于這個問題還是粗識一點。
2. 這位專家的粗識使他無法真正理解這個復雜的理論。
3. 年輕人要多讀書,擴展自己的知識面,不要過于粗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粗糙”這個詞聯系起來記憶。粗識的意思就是知識淺薄,見識不廣,就像表面粗糙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成語,如“博學多才”、“見多識廣”等,來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知識面。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和他一起做作業,因為他粗識,經常做錯題。
2. 初中生:老師說我們要多讀書,這樣才能避免粗識的情況發生。
3. 高中生:我覺得我還是有很多粗識的地方,需要努力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見識。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不是僅僅滿足于粗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