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攧手攧腳
發音(Pronunciation):diān shǒu diān j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動作遲緩、猶豫不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攧手攧腳一詞源于方言,最早出現在明代小說《金瓶梅》中。攧手指的是兩手搭在一起,而攧腳則是指兩腳夾在一起。攧手攧腳形容一個人動作遲緩、猶豫不決,不敢下決心或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做事情時猶豫不決、缺乏決斷力。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在做決策、行動或表達意見時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攧手攧腳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小說《金瓶梅》中,形容了書中的一個人物,他在做事情時總是猶豫不決,動作遲緩。這個詞后來被廣泛使用,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攧手攧腳是一個由兩個相同的動作詞組成的成語,形容一個人在做事情時猶豫不決、動作遲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攧手攧腳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該怎么做才好。
2. 她攧手攧腳地回答問題,顯得很不自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攧手和攧腳的動作形象化,想象一個人在做事情時動作遲緩、猶豫不決的樣子,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和了解其他與猶豫、遲緩相關的成語,如“猶豫不決”、“拖拖拉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攧手攧腳地站在講臺上,不敢回答老師的問題。
2. 初中生:她攧手攧腳地走進考場,心里很緊張。
3. 高中生:他攧手攧腳地遲遲不肯告訴我他的決定。
4. 大學生:面對人生的選擇,他總是攧手攧腳,不敢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