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厲
基本解釋
亦作“ 切勵 ”。切磋砥礪。 宋 司馬光 《賢良策問》:“至治之世,耕者讓畔,漁者讓澤。今國家修明禮儀以切勵天下久矣。” 清 吳敏樹 《業師兩先生傳》:“而先兄實攻苦制藝,與先生相切厲。”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録其三事,以與同志相切厲。”
亦作“ 切勵 ”。嚴厲。《后漢書·竇武傳》:“ 武 每數切厲相戒,猶不覺悟,乃上書求退 紹 位。”《晉書·陶侃傳》:“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若力作所致,雖微必喜,慰賜參倍;若非理得之,則切厲訶辱,還其所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后遇 袁悅 之間,遂致疑隟” 劉孝標 注引《晉安帝紀》:“ 悅 每欲間 恭 ,乃於 王 坐責讓 恭 曰:‘卿何妄生同異,疑誤朝野?’其言切厲。”
成語(Idiom):切厲
發音(Pronunciation):qiè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嚴厲、刻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切厲是由“切”和“厲”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切指嚴厲,厲指嚴厲、刻薄。切厲形容言辭嚴厲、刻薄,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口才或用語非常尖銳、刻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切厲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辭,特別是對他人的批評、諷刺或指責。它可以用來形容辯論中的攻擊性言辭、尖刻的評論或刻薄的嘲諷。在正式場合或者與長輩、上級交流時,應避免使用切厲的言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沖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切厲的故事起源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它是受到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響而產生的。在古代社會,人們重視禮儀和言辭的修養,尖銳、刻薄的言辭被認為是不雅的,因此形成了切厲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切厲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辭切厲,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
2. 在辯論中,他用切厲的言辭擊敗了對手。
3. 她的切厲的話語讓他感到受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切厲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用刀切割著一塊厚厚的皮肉,這個過程非常嚴厲和刻薄,就像切厲這個成語的含義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的成語,了解它們的含義和用法。通過學習成語可以豐富詞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剛批改完我的作業,就給我一頓切厲的批評。
2. 初中生:他的回答讓老師非常不滿意,老師對他說了一番切厲的話。
3. 高中生:同學們在班會上討論問題時,有人提出了一個不成熟的觀點,被其他同學切厲地批評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