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兵
成語(Idiom):顓兵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uān b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沒有主見、沒有主動性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顓兵是一個古代典故中的人物,他原本是一個農(nóng)民,后來被吳國的國王招募為士兵,但他沒有主見,只是機械地按照命令行動,沒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顓兵成為表示沒有主見、沒有主動性的人的代名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顓兵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缺乏獨立思考和主動行動的能力。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如果一個人遲遲不能做出決策或行動,只是被動地聽從別人的指示,可以用顓兵來形容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顓兵的故事源于《戰(zhàn)國策·吳策一》。故事中,吳王為了加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招募了一些農(nóng)民作為士兵。其中一個叫顓兵的農(nóng)民成了士兵,但他只是機械地按照命令行動,沒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最終沒有取得戰(zhàn)功。這個故事成為了顓兵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顓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顓(zhuān)是形容詞,表示沒有主見、沒有主動性的意思;兵(bīng)是名詞,表示士兵。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顓兵,從來不敢獨立思考問題。
2. 這個領(lǐng)導只會按部就班,完全是個顓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顓兵的發(fā)音與“轉(zhuǎn)冰”進行聯(lián)想,想象一個人被凍住了,完全沒有主動行動的能力,就像一個顓兵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成語,如“墨守成規(guī)”、“唯唯諾諾”等,它們都與缺乏主見和主動性有關(guān)。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總是不敢說話,就像個顓兵一樣。
初中生:他從小就被父母過分保護,變得像個顓兵,什么事情都不敢主動去做。
高中生:老師給我們布置的作業(yè),他總是不敢獨立完成,完全是個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