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諭
基本解釋
勸勉曉喻。 宋 岳飛 《奏襄陽府路差補職官措置事宜狀》:“新復州軍全藉官員葺治,若不稍加恩數,深恐無以勸諭。”《金史·食貨志二》:“今乞再下各路提刑及所屬州縣,勸諭民戶,如有不栽及栽之不及十之三者,并以事怠慢輕重罪科之。”《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每至春間,親往各鄉,課農耕種,又把好言勸諭,教他本分為人。” 郭沫若 《今日新文字運動所應取的路向》:“反對新文字的人,我們應該盡量的勸諭,能夠使他們掉過頭來加緊學習,那是再好也沒有。”
成語(Idiom):勸諭(quàn yù)
發音(Pronunciation):quàn y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勸告、告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勸諭是指以言語或書信等方式勸告、告誡他人,使其改正錯誤或行為不當。它強調通過勸說的方式來引導他人,以期改變其態度或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勸諭常用于教育、工作、家庭等各個領域,用于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或者指導他人改正錯誤。可以用于勸告學生學習勤奮、勸導員工遵守規章制度、勸諭親友修身養性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勸諭一詞最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勸諭不聽,雖多,亦不為勸。”意思是不聽勸告,即使勸告的人再多也不會受到影響。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勸諭他人需要有真誠的態度和恰當的方式,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勸諭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勸”和動賓短語“諭”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老師勸諭學生要好好學習,不要荒廢時間。
2. 領導勸諭員工要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
3. 父母勸諭孩子要懂得感恩和尊重他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勸諭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高處,用手勢和言語來勸告、告誡他人,使其改正錯誤。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勸諭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勸諭相關的成語,如“勸善”、“勸學”等,以擴大對于勸諭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勸諭我們要認真聽講,做好作業。
2. 初中生:父母勸諭我們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要違反紀律。
3. 高中生:老師勸諭我們要積極備考,爭取好成績進入理想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