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冢
基本解釋
◎ 義冢 yìzhǒng
[burial ground for the destitute] 舊時埋葬無主尸體的公墳
詳細解釋
舊時收埋無主尸骨的墳場。 清 馮桂芬 《蘇太義園記》:“族相葬、黨相捄、州相賙之道廢,而后有義冢…… 宋 沉作賓 《會稽志》云:‘闢地為叢冢,以藏暴骨,曰義冢。’取與眾同之意,而創始不詳:蓋由來舊矣。” 殷夫 《孩兒塔上剝蝕的題記》:“孩兒塔是我故鄉義冢地中專給人家拋投死兒的所在。”參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養濟院育嬰堂義冢地》。
同“ 義冢 ”。《宋史·理宗紀三》:“命 兩淮 、 京湖 、 四川 制司收瘞頻年交兵遺骸,立為義塚。”《明會典》卷八十:“令民間立義塚,仍禁焚尸,若貧無地者,所在官司擇近城寬閒之地,立為義塚。”
成語(Idiom):義冢(yì zhǒng)
發音(Pronunciation):yì zhǒ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義冢指為了正義而獻出生命的英勇人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義冢一詞由“義”和“冢”兩個字組成。“義”表示正義、公義,表示為了正義而奮斗。“冢”指的是墳墓,表示為了正義而獻出生命。義冢用來形容為了正義事業而英勇犧牲的人,表達對其無私奉獻的敬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義冢一詞常用于形容為了正義事業而英勇犧牲的人,可以用來表達對英雄、烈士的敬意和贊美。在紀念活動、英雄事跡報道、紀念碑等場合常見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楚國大夫子胥為了報答國家的恩情,主動前往敵國晉國,并在晉國的戰場上壯烈犧牲。為了紀念他的忠誠和勇敢,晉國國君親自主持修建了一座墓碑,上面刻著“義冢”二字。從此,義冢成為了形容為了正義而獻出生命的人的代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義冢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動詞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為正義事業獻出生命的義冢英雄。
2. 我們要銘記那些為國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義冢烈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義冢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墳墓上有兩個字,分別是義和冢,表示為了正義而獻出生命的英勇人士。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中國古代英雄事跡和烈士紀念活動,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英雄和烈士的崇敬和贊美。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向那些為了保護環境而奮斗的義冢們學習。
2. 初中生:那些為了國家獨立而英勇犧牲的義冢烈士是我們永遠的榜樣。
3. 高中生:在我們的歷史課上,老師講述了許多為了正義事業而獻出生命的義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