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國
基本解釋
(1).指 漢 時 西域 諸國。大部在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境內。《漢書·西域傳序》:“ 西域 以 孝武 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后稍分至五十餘,皆在 匈奴 之西, 烏孫 之南。” 王先謙 補注:“三十六國者: 婼羌 、 樓蘭 、 且末 、 小宛 、 精絶 、 戎盧 、 扜彌 、 渠勒 、 于闐 、 皮山 、 烏秅 、 西夜 、 子合 、 蒲犁 、 依耐 、 無雷 、 難兜 、 大宛 、 桃槐 、 休循 、 捐毒 、 莎車 、 疏勒 、 尉頭 、 姑墨 、 溫宿 、 龜茲 、 尉犁 、 危須 、 焉耆 、 姑師 、 墨山 、 劫 、 狐胡 、 渠犁 、 烏壘 。”
(2).指古代相傳的海外三十六國。《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 修股民 、 天民 、 肅慎民 、 白民 、 沃民 、 女子民 、 丈夫民 、 奇股民 、 一臂民 、 三身民 ;自西南至東南方,有 結胸民 、 羽民 、 讙頭國民 、 裸國民 、 三苗民 、 交股民 、 不死民 、 穿胸民 、 反舌民 、 豕喙民 、 鑿齒民 、 三頭民 、 修臂民 ;自東南至東北方,有 大人國 、 君子國 、 黑齒民 、 玄股民 、 毛民 、 勞民 ;自東北至西北方,有 跂踵民 、 句嬰民 、 深目民 、 無腸民 、 柔利民 、 一目民 、 無繼民 。”上述國名,出自傳聞,無可考。但后世小說如《西游記》《鏡花緣》等,多沿襲之。
成語(Idiom):三十六國(sān shí liù guó)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hí liù g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中國歷史上東晉時期的一種政治局勢,即中國被分裂成多個割據的政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十六國是指公元304年至439年間,中國東晉時期的政治局勢,這段時間中國被分裂成了三十六個割據的政權。這些政權之間相互爭斗,戰亂不斷,導致社會動蕩和國家削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國家或地區內部分裂,政權割據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組織或團體內部的內訌和分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十六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04年,當時東晉政權的統治地位逐漸衰弱,各地的地方勢力開始崛起并建立自己的政權。這些政權之間爭奪領土和權力,最終導致了中國的分裂局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十六國是一個名詞短語,由三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正處于三十六國的局勢,政權割據,社會動蕩。
2. 這個組織內部的爭斗和分裂,讓它陷入了三十六國的境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十六國”與中國歷史中東晉時期的分裂局勢聯系起來,想象三十六個政權割據的情景,通過多次重復記憶來加深印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 深入了解中國歷史中東晉時期的政治局勢和三十六國的具體情況。
- 學習其他與中國歷史相關的成語和詞語,拓寬對中國歷史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小學生:在三十六國時期,中國發生了很多戰爭。
- 初中生:三十六國的分裂局勢導致了社會的動蕩和國家的削弱。
- 高中生:研究三十六國時期的政治局勢對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