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瞽
成語(Idiom):冥瞽(míng gǔ)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g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眼睛盲目無知,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冥瞽是由兩個詞語組成的成語,冥指黑暗,瞽指盲目。冥瞽的基本含義是形容人的眼睛盲目無知,看不清事物的真相。這個成語用來批評那些無知而又固執己見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冥瞽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在某個問題上缺乏正確的認知,只憑主觀意識而不去了解事實真相。例如,當一個人在爭論中堅持自己的觀點,而無視他人的合理解釋和證據時,可以說他是冥瞽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冥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德充符》一章中。莊子是古代中國的一位哲學家,他在這一章中講述了一個關于盲人和瞎子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位盲人和一位瞎子爭論天空的顏色,盲人認為天空是黑色的,瞎子認為天空是白色的。他們爭論不休,無法達成一致。莊子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盲目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應該以事實為依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冥瞽是由兩個形容詞組成的成語,形容詞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關系,但共同表達了一個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完全冥瞽,根本不懂實際情況。
2. 別再跟他爭論了,他就是冥瞽,不會聽你的解釋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冥瞽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戴著黑色的墨鏡,卻堅持認為墨鏡是白色的,這個人就是冥瞽的。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以及其他相關的成語,如“井底之蛙”、“目光短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個同學對科學知識一竅不通,真是冥瞽。
2. 初中生:他們班上有個同學總是不聽老師的解釋,自以為是,真是冥瞽。
3. 高中生:有些人對歷史和政治問題一無所知,卻喜歡發表自己的觀點,真是冥瞽。
4. 大學生:有些人對社會問題缺乏深入了解,卻喜歡妄加評論,真是冥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