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審
基本解釋
[釋義]
(動)我國人民法院在群眾參加下公開審判有重大社會意義的案件。
[構成]
偏正式:公〔審
[例句]
公審大會。(作定語)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律} public [open] trial
詳細解釋
◎ 公審 gōngshěn
[public accusation;open public trial] 公開審判
公審大會
(1).共同標準。《慎子·威德》:“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
(2).公開審判。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七:“ 趙玉林 跟 蕭隊長 合計一下,就宣布道:‘咱們這會,開到這疙疸,明兒開公審大會。大伙早點吃飯,早些到會,不要拉后。’” 陳其通 《萬水千山》第三幕第二場:“這個反革命分子、階級敵人罪大惡極,呸!開個公審大會,槍斃他!”
成語(Idiom):公審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shě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審指的是公開審判或公眾討論的行為。它表示將某個問題或某個人的行為公之于眾,讓大家共同評判或討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審一詞由“公”和“審”兩個字組成。“公”意為公眾,表示公開的、公眾的意思;“審”意為審判或審查,表示對某個問題或某個人的行為進行審查或評判。公審的行為通常是在公開場合進行,可以是在法庭上進行審判,也可以是在社會輿論中進行討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審一詞常用于描述某個重大事件或爭議性問題的公開討論或審判。例如,可以用于描述某個著名人物的丑聞被媒體曝光后,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公審也可以用于描述某個重要決策或政策的公開討論和評判過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審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當時的審判是公開進行的,人們可以在法庭上觀摩審判過程。公審成語的出現,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公正和公眾監督的重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審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公”和動詞“審”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起丑聞事件引發了公眾的公審和譴責。
2. 這個政策的實施需要經過公眾的公審和討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公審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法庭的場景,法官在公開的庭審中對案件進行審查和判決,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公審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審判制度和法律文化,以及現代社會中的公眾輿論和言論自由等相關話題。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發生了一起偷竊事件,老師決定公審嫌疑人。
2. 初中生:這個新政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家都在進行公審和討論。
3. 高中生:這位著名演員因涉嫌吸毒被抓,接受了法庭的公審。
4. 大學生:這個公司的財務丑聞被媒體曝光后,引發了公眾的公審和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