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然
基本解釋
◎ 介然 jièrán
(1) [unshakable]∶形容堅定執(zhí)著的樣子
介然不動
(2) [restless]∶形容有心事
介然于懷
詳細解釋
(1).專一;堅正不移;堅定不動搖。《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漢書·公孫劉田等傳贊》:“ 九江 祝生 奮 史魚 之節(jié),發(fā)憤懣,譏公卿,介然直而不撓。”《資治通鑒·晉元帝太興二年》:“柰何以 華 、 夷 之異,介然疏之哉!” 胡三省 注:“介然,堅正不移之貌。”
(2).耿介,高潔。《漢書·傅喜傳》:“ 高武侯 喜 姿性端慤,論議忠直,雖與故 定陶太后 有屬,終不順指從邪,介然守節(jié)。” 晉 陶潛 《詠貧士》詩之六:“介然安其業(yè),所樂非窮通。” 清 顧炎武 《贈黃職方師正》詩:“清操獨介然,片言便拂袖。”
(3).特異。《漢書·律歷志上》:“銅為物之至精……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 顏師古 注:“介然,特異之意。”
(4).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懷。《漢書·陳湯傳》:“庸臣遇 湯 ,卒從吏議,使百姓介然有 秦 民之恨。” 顏師古 注:“介然猶耿耿。” 明 方孝孺 《祭鄒博士》:“數(shù)十年之所稱慕,一旦而失之,其何無介然於心胸。” 郭沫若 《蘇聯(lián)游記》:“我雖遨游天外,能無介然于懷?”
(5).間隔;隔開。《漢書·杜欽傳》:“ 穰侯 , 昭王 之舅也,權(quán)重於 秦 ,威震鄰敵,有旦莫偃伏之愛,心不介然有間。” 宋 司馬光 《上皇帝疏》:“遂使兩宮之情,介然有隙。”《朱子語類》卷一○三:“伯恭説道理與作為自是兩件事,如云仁義道德與度數(shù)刑政,介然為兩涂,不可相通。”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二:“龍去壁已穿,介然用成路。” 魯迅 《集外集拾遺·辛亥游錄一》:“介然成路,不荒穢焉。”
成語(Idiom):介然
發(fā)音(Pronunciation):jiè r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態(tài)度端正、堅定不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介然是由“介”和“然”兩個字組成的成語。“介”意為正直、端正,“然”意為如此、如是。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的態(tài)度和立場非常正直,堅定不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誘惑或壓力時,始終保持堅定、正直的態(tài)度和立場。也可用于表達對別人的贊賞和肯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班超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班超是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將領,他在執(zhí)行任務時,曾遭遇到一些困難和誘惑。但是他始終保持正直的態(tài)度,堅定不移地堅守自己的原則,最終取得了成功。后來人們用“介然”來形容班超的堅定正直的品質(zhì)。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副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遇到誘惑時始終保持介然的態(tài)度。
2. 盡管面臨困難,他仍然介然地堅守自己的原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介然”與“堅定不移”聯(lián)想在一起,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正直、堅定相關的成語,如“堅如磐石”、“義無反顧”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10歲):我要像班長一樣,保持介然的態(tài)度,不做欺負同學的事情。
2. 初中生(14歲):在面對誘惑時,我們應該保持介然的心態(tài),堅守自己的原則。
3. 高中生(17歲):考試前夜,我選擇放棄聚會,保持介然的心態(tài),專心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