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
基本解釋
(1).即 尼丘 。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杭學游士聚散》:“ 尼山 枯無華,奄奄山鬼相揄揶。”參見“ 尼丘 ”。
(2).指 孔子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昔 尼山 奧旨,傳在經師。”《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一·儒家類序》:“ 王通 教授 河 汾 ,始摹擬 尼山 ,遞相標榜,此亦世變之漸矣。” 清 曾國藩 《圣哲畫像記》:“而 宋 之賢者,以為可躋之 尼山 之次。”參見“ 尼丘 ”。
成語(Idiom):尼山(ní shān)
發音(Pronunciation):ní sh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心境寧靜,如佛家尼姑般心無旁騖,不受外界干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尼山成語源自佛教,尼指尼姑,山指佛山。尼山形容一個人心境寧靜,不受外界的干擾,專注于自己的修行或工作,心無旁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專心致志、不被外界干擾的狀態。可以用來形容學習、工作或者修行時的心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尼山成語的起源與佛教密切相關。佛教尼姑一般居住在僧院或佛山,專心修行,不受外界干擾。因此,尼山成語形容一個人心無旁騖,專注于自己的事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尼”和“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在工作時總是尼山一樣,不受其他人的打擾。
2. 學習時要像尼山一樣,專注于知識的學習,不受外界的干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尼姑修行的場景,想象自己在一個山間的寺廟中,心無旁騖地專注于自己的事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佛教尼姑的修行方式和僧院的生活,以及佛教對人類精神修養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小明在畫畫時就像尼山一樣,全神貫注地畫著自己喜歡的圖案。
2. 小學生:考試時,小華能夠像尼山一樣,不受其他同學的影響,專心答題。
3. 初中生:學習時要像尼山一樣,專注于自己的課業,不被社交媒體的誘惑所干擾。
4. 高中生:備考時要像尼山一樣,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學習中,努力爭取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