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
成語(Idiom):起草
發音(Pronunciation):qǐ c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起草指起草文件、文章、奏折等。也可指起草法律條文、合同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起草是指根據特定的目的和要求,撰寫或制定文件、文章、法律條文、合同等。起草者需要清楚表達意圖、準確使用語言,以便達到預期的效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起草常常出現在政府機關、律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等需要撰寫文件和合同的場合。此外,在學術研究、寫作創作等領域也需要進行起草工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起草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二十三年》中。相傳當時齊國大夫鮑叔牙在給齊桓公起草國家政策時,為了達到精確表達的目的,反復修改了多次,最終形成了齊國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從此,起草一詞逐漸成為指撰寫文件和制定政策的活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起草是一個動詞短語,由“起”和“草”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律師正在起草一份合同。
2. 他花了很多時間起草這篇論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起草”這個成語與撰寫文件和制定政策的活動聯系起來,形象化地想象自己站在桌前,拿著筆在紙上起草文件或政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法律條文、合同起草規范和寫作技巧,提高起草文件的能力和效率。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讓我們在作文里起草一份計劃。
2. 初中生(13-15歲):我要起草一份演講稿,準備在班級演講比賽中勝出。
3. 高中生(16-18歲):為了準備大學申請,我需要起草一份個人陳述。
4. 大學生(19-22歲):我正在起草一篇畢業論文,希望能夠得到優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