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
基本解釋
◎ 下第 xiàdì
(1) [inferior] 下等;劣等
(2) [fail in an exam]∶科舉時代指殿試或鄉試沒考中
應舉下第。——唐· 李朝威《柳毅傳》
(3) 又
昨下第
詳細解釋
下等;劣等。 漢 王充 《論衡·程材》:“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置之於下第。”《后漢書·獻帝紀》:“試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晉書·杜預傳》:“在官一年以后,每歲言優者一人為上第,劣者一人為下第。”《宋史·蔡幼學傳》:“帝覽之不懌, 虞允文 尤惡之。遂得下第,教授 廣德軍 。”
科舉時代考試不中者曰下第,又稱落第。 唐 韋應物 《送槐廣落第歸揚州》詩:“下第常稱屈,少年心獨輕。” 宋 王栐 《燕翼詒謀錄》卷一:“ 開寶 六年,下第人 徐士廉 撾登聞鼓,言久困場屋。” 清 徐士鑾 《宋艷·傅會》:“ 魏 人 王山 ,能為詩,標韻清卓。因省試下第,薄游東海。”
成語(Idiom):下第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d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考試或評比中名次排在倒數第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第是一個以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為背景的成語。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考試分為三級,分別是鄉試、會試和殿試。下第指在這三級考試中名次排在倒數第一。下第的含義是不及格,成績不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下第常用于形容考試或評比中成績最差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項競賽或評比中名次墊底,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學業成績不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下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下第指考試成績最差,名次排在倒數第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第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下”,賓語是“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期末考試中下第了。
2. 這次比賽他表現很差,下第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倒數第一”這個概念聯系起來記憶下第這個成語。想象自己在考試或比賽中名次墊底,成績最差,就是下第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了解科舉制度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以及科舉制度的變遷和演變。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數學考試下第了,下次一定要努力學習。
2. 初中生:他在班級作文比賽中下第了,寫得不好。
3. 高中生:他在模擬考試中下第了,需要加倍努力備戰高考。
4. 大學生:他在英語四六級考試中下第了,需要重新備考。
5. 成年人:他在公司年度評比中下第了,需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