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物
基本解釋
(1).化于物。謂被外物所同化。《禮記·樂記》:“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孔穎達 疏:“外物來至,而人化之於物,物善則人善,物惡則人惡,是人化物也。”
(2).感化外物;化育外物。《淮南子·俶真訓》:“夫化生者不死,而化物者不化。” 高誘 注:“化生者天也,化物者德也。”《淮南子·本經訓》:“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埒類。”
英文翻譯
1.【醫】 compound
成語(Idiom):化物
發音(Pronunciation):huà w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或事物的本質或真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化物的字面意思是“化為物體”,在成語中表示將事物的本質或真相顯現出來。它強調通過觀察和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或真實面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化物多用于文言文及相關的文章、演講、辯論等場合。它可以用來形容通過深入研究和觀察,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也可以用來批評虛假的表象或掩蓋事實真相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化物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中,其中有一句話是“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后來,這句話被解釋為“君子不適應世俗,也不迎合世俗,只追求道義和真實的本質。”這個解釋逐漸演變為化物這個成語的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化物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化”和“物”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通過對歷史的研究,我們可以化物,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
2. 這個觀點雖然外表上看起來合理,但通過深入分析,我們可以化物,發現其中的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化物”拆分為“化”和“物”,并與其含義聯系起來。例如,“化”可以理解為“轉變”或“揭示”,而“物”可以理解為“事物”。通過將這兩個含義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化物”相關的成語,例如“化險為夷”、“化干戈為玉帛”等,可以進一步擴展詞匯量和語言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通過觀察昆蟲的生長過程,我們可以化物,了解它們的變化。
2. 初中生:通過研究科學實驗,我們可以化物,揭示自然界的奧秘。
3. 高中生:通過深入閱讀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化物,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創作意圖。
4. 大學生:通過研究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化物,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