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智
基本解釋
佛教關于智慧的名詞之一,梵語sarvajna的意譯。(1)就廣義言,指無所不知的佛智,與“一切種智”同。《四十二章經》:“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法華經·化城喻品》:“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論》卷二七:“問曰:一切眾生皆求智慧,云何獨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於一切眾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對于“一切種智”而言。一切智指對總相(即現象的共性,亦稱空性、真如)的認識,是聲聞、緣覺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論》卷二七:“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知一切如名一切智。”如,指真如。
成語(Idiom):一切智
發音(Pronunciation):yī qiè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智慧、才智等方面的一切都非常出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切智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于形容一個人在智慧、才智等方面非常出眾,超過一般人的水平。這個成語強調了這個人的才智之高,是對其智慧的高度贊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切智通常用于贊美某個人在智慧方面的卓越表現,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學術界、科技界、藝術界等。同時,也可以用于形容某個人在解決問題、處理復雜情況時的聰明才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目前尚無關于一切智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但可以推測這個成語可能是在古代用于形容某位智者,其智慧超過了一般人的水平,因而被贊美為“一切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切智成語由“一切”和“智”兩個字組成,其中“一切”表示所有的、全部的意思,“智”表示智慧、才智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非常出眾,簡直是一切智。
2. 這位科學家在研究領域的貢獻非常大,被譽為一切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一切智”與“超人智慧”聯系在一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擁有超人般的智慧,超過了一般人的水平,就可以聯想到“一切智”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智慧、才智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智者見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班級的數學競賽中取得了第一名,真是一切智!
2. 初中生:她的英語成績一直都很好,被老師稱為一切智的學生。
3. 高中生:他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天賦非常出眾,被同學們稱為一切智的天才。
4. 大學生:她的論文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被稱為一切智的學術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