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士
基本解釋
(1).正直之士。《書·泰誓》:“屏棄典刑,囚奴正士。”《晏子春秋·問下十九》:“正士處勢臨眾不阿私,行于國足養(yǎng)而不忘故。”《后漢書·王符傳》:“正士懷怨結(jié)而不見信,猾吏崇姦軌而不被坐。” 徐念慈 《余之小說觀》:“其影響之及於同胞者……效用日大,斯不至為正士所鄙夷,大義所排斥矣。”
(2).佛教語。梵語“菩薩”的又一譯名。謂求正道之大士。《無量壽經(jīng)》卷上:“又 賢護 等十六正士: 善思議菩薩 、 信慧菩薩 …… 解脫菩薩 。”
成語(Idiom):正士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èng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品德高尚、行為正直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士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行為正直。這個成語強調(diào)了一個人應該具備高尚的品質(zhì)和正確的行為準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士這個成語常用于贊美有道德操守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正直,言行端正。在正式場合或正直的行為被重視的場景中,可以使用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哀公二十一年》中,原文是:“魯公之子曰正士,以其父之顯也。”這個故事講述了魯國公子正士因為他的父親在魯國的顯赫地位而受到尊敬。后來,正士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行為正直的成語。
成語結(jié)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是“正”,第二個字是“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正士,從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
2. 這位老師是一位正士,他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也非常關心他們的成長。
3. 她的品德高尚,被大家譽為一位正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正直的士兵,他的行為一直很正直,他是一個正士。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品德和道德有關的成語,如“君子”、“忠誠”等,可以進一步拓寬對道德價值觀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正士,總是幫助別人,從不欺負弱小的人。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做一個正士,遵守校規(guī)校紀,不作弊。
3. 高中生: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要做一個正士,以身作則,帶領同學們共同進步。
4. 大學生:在職場上,我們要做一個正士,堅持誠實守信,不參與任何不道德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