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黷
基本解釋
(1).謂世俗之垢濁。《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芒芒宇宙,上墋下黷。” 李周翰 注:“墋,垢。黷,濁也。并言天下昬亂垢濁也。”
(2).謂垢濁之風浸染于下。《文選·王巾<頭陁寺碑文>》:“淳源上派,澆風下黷。” 呂延濟 注:“澆薄之風垢濁於下。黷,垢濁也。”
成語(Idiom):下黷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h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壞人進行懲罰,使其受到應有的懲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黷是一個古代的刑罰,用于對待罪惡的人。它是一種殘酷的刑罰,將罪犯放在一塊石頭上,用木槌敲打其脊背,使其感受到劇烈的疼痛。這個成語的含義由此衍生出來,表示對壞人進行嚴厲的懲罰,使其受到應有的懲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下黷常常用于形容對罪犯、惡人進行嚴厲的懲罰,表達對惡行的譴責和對正義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下黷來形容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嚴懲,或者對不道德行為的譴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下黷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下黷是一種刑罰,用于對待罪犯。這種刑罰的殘酷程度使得下黷這個成語成為了對壞人進行嚴厲懲罰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黷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下”表示進行,施加,而“黷”表示黷打,敲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罪犯犯下了如此嚴重的罪行,應該下黷加以懲罰。
2. 那個企圖破壞社會安定的人必須受到下黷的懲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下黷”相關的形象或場景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一個罪犯被放在一塊石頭上,受到嚴厲的敲打,從而形成下黷這個成語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懲罰相關的成語,如“殺雞儆猴”、“以毒攻毒”等,來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偷了同學的東西,應該下黷懲罰他。
2. 初中生:這個罪犯犯下了如此嚴重的罪行,必須受到下黷的懲罰。
3. 高中生:社會需要對違法犯罪行為下黷加以打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