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髻
基本解釋
古代用來包發髻的頭巾。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三折:“許他做第二個夫人,包髻、團衫、繡手巾,都是他受用的。”《金瓶梅詞話》第三一回:“書童也不理,只顧紥包髻兒?!?/p>
成語(Idiom):包髻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包髻是指用布或其他材料把頭發盤起來束成髻的發型。這個成語引申為包容、寬容的心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髻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寬容待人、包容他人的錯誤或過失。它強調了人們應該以寬廣的胸懷對待別人的過錯和缺點,不計較小事,而是以和諧的態度與人相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髻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寬宏大量、容忍他人的錯誤。可以用于表達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應該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他人的過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髻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叫包龍圖的官員,他非常寬容待人,從不計較別人的錯誤。有一次,他在官府辦公時,一個下屬不小心打翻了他的茶杯,包龍圖并沒有責備他,反而笑著說:“沒關系,我還有很多茶杯?!边@個故事流傳下來,人們用“包髻”來形容他寬容的心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包髻是一個動詞短語,由“包”和“髻”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很包髻的人,從不計較別人的過錯。
2. 在處理矛盾時,我們應該學會包髻,寬容對方的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包髻”與寬容、包容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將頭發盤起來束成髻,象征著他寬容待人的心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其他與包容、寬容相關的成語來進一步擴展學習,例如“寬以待人”、“寬容大度”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我們要包髻,不要計較小伙伴的錯誤。
2. 初中生:作為班長,我要學會包髻,寬容同學們的過失。
3. 高中生:大家應該包髻,寬容不同意見,共同解決問題。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要包髻,尊重他人的觀點,和諧相處。